×

收藏-健康网会员访问记录

网页标题:
×

注册健康网用户

用 户 名:
联 系 人:
性  别:
密  码:
重复密码:
电子邮箱:
邮箱验证码:
固定电话:
传  真:
手  机:
单位名称:
通信地址:
首选栏目:
我已经认真阅读并同意《健康网服务条款》
×

找回密码

  • 1.选择找回方式
  • 2.确认验证信息
  • 3.修改密码
  • 4.修改成功
  • 找回方式:
  • 用 户 名:
  • 手机号码:

 您现在位置:健康网-医药产业 >> 网站服务 >> 媒体发稿 >> 医药经济报 >> 浏览网站服务

维生素C涨声欲起
作者:admin 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0    更新时间:2006-3-1 11:29:10

[关键词]:维生素C

健康网讯:

该篇文章发表于《医药经济报》 
【日期】2006-02-22     【期次】21(总第2274期)
【版次】11             【版名】原料药
【栏目】市场专刊       【类别】品类
【作者】吴惠芳

    近两年,中国优势原料药中间体都面临这样的尴尬——产量销量走俏,价格利
润却在下滑。维生素C这个有广泛应用领域、全球需求量在10万吨以上的大宗产品
也不例外。
    在长达一年半的价格曲线下落之后,伴随着2006年春天的脚步,维生素C的价
格开始在波谷盘整,渐现爬高的态势。究其原因,一是在全球维生素C市场价格持
续下滑的情况下,小规模生产线失去竞争力,这一点从国内外陆续传来的停产消息
就可察觉,更进一步来看,产业整合的新格局即将显现;二是煤、电、气、运(输
)、环保等基本工业成本高企,处于在成本线以下的销售价格使生产企业无法长期
支撑下去,涨价趋势已珠胎暗结。
    事态的转变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一旦条件成熟,价格必然回升。如今
,这个机会点发生在全球维生素供需链处于短暂薄弱状态之际。
    全球产业整合已见分晓
    年底,中国两家年产量在3000吨的维生素C产企业——安徽泰格生物技术
有限公司和淄博华龙制药有限公司陆续停产维生素C,转而生产维生素C衍生物以及
其他附属产品。巴斯夫也宣布于去年年底将对其设在丹麦GRENAA的维生素C生产车
间实行停产,据悉,该生产车间的产能为4000吨/年。去年5月,DSM宣布将于2005
年三季度正式关闭其在美国新泽西的Belvidere维生素C原料药厂,该工厂维生素C
生产能力高达15000吨。将这些公司停产的产能加起来,大约可以转移出3万吨的
生产能力陆续分摊给现在幸存下来的企业。
    维生素类产品特别是维生素C,是我国医药工业历经几个“五年规划”、从20
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战略性产品。进入21世纪,国内维生素C的产业格局发生了
巨大变化:通过严酷的市场选择,2000年以前的20多家生产企业只剩下了2006年初
的四大家族——石药集团旗下的石家庄维生药业、华北制药集团旗下的河北维尔康
制药有限公司、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和东北制药集团的核心企业东北制药总厂—
—他们各自的年生产能力都在2万吨以上。再加上全球巴斯夫和帝斯曼-罗氏的维
生素C生产部分,这6家企业一齐承担着全世界人民的维生素C的需求任务。如此看
来,只有“豪门贵族”级别企业才能接近这个庞然大物。
    维生素C产业格局的变化,恰恰验证了大宗原料药依靠规模效益、低成本战略
取胜的事实,高度集约化是其最终的蓝图。东总一直寻求引进战略投资者,华药与
DSM的投资方案也把维生素作为一个重要内容,就是力图经过资源配置优化达到产
业效益最大化。
    企业主动调整避高成本之害
     煤电价格上涨是中国工业生产普遍遇到的困境。这一困境也同样牵绊了维生
素C目前的生产状况。
    比如在维尔康药业和维生药业生产所在地河北省石家庄市,从2005年5月1日工
业用电电价由0.44元/千瓦时提高到0.53元/千瓦时,提升幅度在20%,2005年入冬
后供电仍趋于紧张。如此一来,在超出维生素C半饱和的生产状态下,平价电供应
不足、电费高价又使得基本工业投入无法分摊下去,结果是现有维生素C生产商宁
愿停产,也不愿在半负荷状态下生产。还有其他地区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,也同样
为能源成本所累。
    为了缓解大环境成本造成的困境,2006年,有些企业就采取提前进入年度检修
期,以保证合理投入产出比。这样一来,企业停产的现象就不光限于夏季,在供应
高峰期也会发生。通过停产,维生素C供应商就可以在一个适当的供销节奏下维持
供需平衡,保证了市场价格合理性。
    价格求涨更求理性
    最近的一次维生素C价格涨跌潮发生在2003年初。当时,罗氏和日本武田的先
后退出维生素C生产领域,曾一度引发了全球维生素C的价格暴涨,随后大量已经停
产的企业又恢复了生产。正是这次转机,国内的“四家大族”明白了规模效益是维
生素C生存的必然,便纷纷扩产。在2003~2004年的一年时间之后,每家企业的生
产能力都达到2万吨/年以上。之后,也就是在2004年3月后,维生素C的价格再次回
落,至2005年12月的价格仍然徘徊在3.4~3.5美元/公斤的低位。
    回过头来看这次全球维生素C产业整合,会不会重演上次价格暴涨之后的“复
产+扩产,再到停产”这样的周期?笔者认为,两者有相似之处,也有不同之处。
两次价格暴涨,都有一个共同的起因:国内外部分生产线的停产促使市场出现短缺
;不同之处,则在于这次并没有出现价格暴涨的局面,而只是小幅、缓慢地攀升,
比如在2006年1~2月间,平均价格上涨了0.2美元/公斤,这未免让人觉得有点不过
瘾;另外,这样的小幅变化乃是基于当前的产业环境、市场环境,也与上次大不相
同。
    首先,现存的6家供应厂商经过近年的内部整合,现有生产能力都达到了高度
的规模化,基本能够消化现有转移出来的需求部分,故不大可能出现严重市场短缺
现象;其次,没有明显的新投资者或再度扩产倾向,这就给现在的市场格局吃了一
个定心丸;再而,就是企业不可能长期处于成本边缘线上经营甚至亏损下经营,在
各项生产成本、环保成本等增加的情况下,必须要考虑盈利和创造利润机会,必然
在适当时机调整价格变化。
    因此,2006年以后的维生素C行情看涨是必然的,但是涨的幅度与以往有所不
同:理性大于浮躁,稳定大于动荡。
    全球需求还可深掘
    从近5年的中国维生素C出口增长规模上看,全球维生素C的使用量逐年攀升,
这是保证维生素C产业发展的基础。
     除了上述提到的机会点,另一个机会点还在于国内对维生素C的需求还没有充
分释放,这与我国营养补充标准和补充来源有一定关系。假设中国人的营养补充标
准与欧美国家接近,国内维生素C产业的增长还有可能再高一节。2003年春季的“
非典”时期,中国国内维生素C的消耗规模就增长了百吨,这与人们认识到维生素
的重要性和采取科学的补充方法有必然联系。加上制剂生产厂家的大力宣传,维生
素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营养补充品,未来中国本土也将是个重要的维生素C需
求市场。
    作为典型的大宗量产品,维生素C注定要扮演市场的“风云人物”。每一次风
云过后有时会见到彩红,有时会发现满目创伤,而在理性的调整之下,2006年之后
的全球维生素C市场将是我们期待的彩霞满天。